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

達魯瑪克-重建家屋篇

「心,還留在達魯瑪克;台東,我會再回來。」

四天三夜的部落生活體驗,在大家依依不捨道別聲中順利畫下句點,「辣阿嬤,我會再來台東吃你煮的飯!」「田爸,照顧身體喔!」學員們熱情地擁抱這幾天來辛苦照顧大家的田爸、辣阿嬤,相約再次相見。
潺潺流水聲中,在桑樹溪旁的小涼亭享用辣阿嬤準備的部落風味餐,這是在達魯瑪克的最後一餐,更顯得豐盛美味。而稍早學員們在清涼的溪水中都玩瘋了!

桑樹溪是全台灣最乾淨的水源之一,據當地人說法還可以生飲。剛爬完山路,汗水涔涔的學員們,不分男女全都跳進溪水,享受炎炎夏日中的清涼。遠自香港而來的朋友還表示:「我以前從不曾如此玩過!」,從大家的表情中也可看出心中的暢快愉悅。

每一個魯瑪克的客人,都必須經過頭目的祈福儀式:告知祖靈訪客的來臨,並保佑其旅程平安。達魯瑪克信仰祖靈,每個家屋角落都有祭祀祖先的壇子,供奉著檳榔及小米酒;地位較尊貴的頭目及長老,家屋裡還會有祖靈柱,上面刻有象徵生殖的男性,可見當地信仰的虔誠。

沿著桑樹溪向上,得爬上無數個好漢坡,才能抵達部落;學員們個個氣喘呼呼,卻沒人喊累。站在崎嶇的產業道路旁,有台東壯麗的山景迎賓,儘管是”日頭赤炎炎”的暑假,山中清涼的空氣及山嵐讓每個人的心都逐漸平靜,慢慢走入被遺忘已久的部落歷史,約莫一個半小時後,有如世外桃源的達魯瑪克終於映入眼簾。 

「達魯瑪克重建家屋工作假期」的宗旨在於讓學員透過四天三夜的部落生活體驗及課程,深入了解達魯瑪克傳統文化、學習當地生活技能,進而達到對原民部落文化的尊重及喜愛。而此計劃最主要的任務,則是幫助當地重建日據時代遭強迫遷村而消失的部落。

夏日艷陽下,海拔六百公尺的Kapaliwa,在山嵐吹拂中完全不感到炙熱,學員們的任務是利用當地盛產的材料:頁岩,來搭蓋部落家屋旁道路的石牆,以防止夜晚視線不佳時,行人跌下路邊懸崖。

學員們先在手臂及額頭綁上月桃葉,冰冰涼涼的葉子是純天然的防曬工具。大夥揮汗如雨,發揮智慧及團結力量大的精神,慢慢堆疊出兼具實用性及美觀的石牆;過程中不乏塌陷、甚至需要全部拆掉重建的慘劇,但各組最後都搭建成功,乘著樹蔭坐在石牆上聊天。
月桃葉的用途眾多,除了防曬,清新的香氣也可以用來提神,除此之外,還能用來包裹達魯瑪克人特製的「粿」:阿拜。阿拜的外型很像中國人端午節必吃的粽子,大口咬下伴著葉香的小米,內餡的豬肉同樣被蒸的香Q嫩軟,令人垂涎三尺。

達魯瑪克還有許多好吃的特產,獵人從山中打來的山豬,火烤後油而不膩,連平日愛美、老喊著減肥的都會女性也吃的津津有味。四天的活動,在廚藝精湛的辣阿嬤掌廚下,學員們天天將飯菜一掃而空;無論是大夥採來熬成的竹筍湯,還是天然、保證無農藥的炒野菜,都大獲好評。

四天三夜的課程,在當地頭目、長老及長期投注心力於原民文化的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:劉炯錫教授等人帶領下,學員們逐漸了解達魯瑪克背後的歷史文化,並且參與許多有趣的課程:利用自己砍下的竹子製作弓箭、筆筒等童玩,編製花圈及搭蓋小型石板屋等課程,充分融入原民生活。

在一堂野菜辨識的課程中,當地頭目:古明德笑著說:「我們不怕菜價飆漲,上山採野菜就可以了。」邊說著邊採下一片漢人閩南話中的「茼蒿」,放進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。

達魯瑪克的生活很簡單,只要有火、有水,憑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,就可以在深山中生存下來,或許不如漢人般適合以商業為主的現代社會,卻深暗「生存」之道;懂得如何生活,就是達魯瑪克的智慧。
 
物質雖然豐盈,精神生活卻日益匱乏的都市人們,是否能夠體會達魯瑪克人千年來的智慧?在這裡,獵得的獵物必須與眾人分享,有能力分享越多的勇士,越能獲得大家的尊敬。長老田爸總是端著酒杯向人敬酒,「一點點、一點點!」盛情難卻下,每個人總會喝上好幾杯。


 在這裡,沒有城市的繁榮先進,也沒有光害。在達魯瑪克的最後一夜,晴朗無雲的夜空,散落滿天星斗;所有人圍著營火,由淑華姐及部落青年團的青年們,帶著學員踩著輕盈的舞步,在吉他聲中唱過一首又一首。

皎潔月光下,營火始終燒的很旺,長老說迎面而來的煙代表祖靈的歡迎,大夥手拉著手載歌載舞,每個人的臉都被烤得紅通通的,也不知是不是小米酒造成的微醺。這一夜,沒有人捨得睡,夜晚及歡笑彷彿都不會結束。

秉持著「無痕山林」的理念:帶走屬於自己難忘美麗的回憶,將乾淨的環境還給山林。收拾當地環境後,學員們便背著輕便的行李下山了;不同於四天前的是,每個人對達魯瑪克都產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感,且鍛鍊出行走於碎石滿佈、夾雜著泥濘山路的好本領! 
2009年的達魯瑪克計畫結束了,每年不會變的是部落長老們熱情迎賓的小米酒,及達魯瑪克的好山好水,但部落重建的路還很長,未來,需要更多人的熱情及參與。